网站首页
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文学院“精彩一堂课”教学大赛
作者:张辰卉     时间:2019年04月27日     资料来源:华侨大学文学院团委      浏览次数:

4月23日下午,文学院在三楼多媒体教室举办华侨大学第八届青年教师“精彩一堂课”比赛预赛暨文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比赛由文学院副院长胡斌彬老师主持,马华祥、胡斌彬、蒋晓光、田文兵、王跃龙、郑亚捷等资深教师担任评委。学院青年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到场观摩学习和听课。

参加本次教学大赛的六位老师来自不同的教研室,通过他们的授课,学生得以领略文学在不同方面的精彩。

幼时诵读诗词经典,目光偶然被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拽住,字字列锦,却又通俗,既非唐诗,亦非宋词,只觉得好听而不解其意。年纪渐长,才知元曲。

明人王世贞《曲藻序》有言:“曲者,词之变。”变在何处?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苗民老师带我们回溯历史,站在泛黄的纸页上细品那一句句配着胡乐唱响在宋朝街巷的散曲。元曲丢了宋词在字句与韵律上的束缚,活跃在民间,炽热动人的悲喜与明快自然的烟火气息便融入其中。

文学随历史而发展,有新变化才有发展。苗老师给我们留下了值得思考的问题:元曲的变化有何利弊?

——苗民老师

不断变化的时代是文学创作的活水。倪思然老师指出,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这一日江馆清秋,郑板桥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画成,郑板桥题字: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但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难道仅仅作画是这样吗?文学创作也是如此。倪思然老师讲解道,文学创作正如画竹,既要积累素材胸有成竹,也要抓住精髓,描绘骨骼。

——倪思然老师

玫瑰散发出芬芳,与它是不是叫这个名字全无关系。朱丽叶告诉罗密欧:我愿意把我整个的心灵,赔偿你这一个身外的空名。

其情至深,其意至坚。

戏剧在塑造人物时要求更高,在舞台上需要呈现给观众立体丰满的形象。莎翁正是抓住了人性的精髓,才能用幽默风趣的笔触绘写出一幕幕动人的故事。

今日王军老师讲课的主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对这一伟大作品其中一幕的讲解,王军老师向我们展现了莎翁的爱与理想。

——王军老师

情深,才能动人。

每逢江南雨季,我都会想起那一痕雨巷,烟雨蒙蒙,姑娘撑着一把萱草黄的油纸伞,身影渐渐隐入朦胧的梦。

钱韧韧老师今日讲的是戴望舒的另一种深情:《乐园鸟》。

乐园鸟是《圣经》里久飞的天堂鸟,也是屈子笔下饮露的神。它对天空的思,是戴诗人的乡思与追逐;它对万物的疑问,是诗人的困顿与迷惘。迷茫忧患之中又生孜孜以求的希望,犹如从荒原贫瘠的土地上开出了缤纷的花儿。

——钱韧韧老师

“以动为心,先切动前再切动后,先远后近”

一座美轮美奂的楼阁,整体的设计美感很重要,却也少不了一砖一瓦的用心。文学不仅要在宏观、整体上把握思想感情,也要注重每一个词、每一个短语、每一个句子的正确与凝练。

张晶老师今日为我们讲解短语。如果把文章比作是房子,段落则为墙,句子则为行,短语则为砖与石。正确理解短语成分,才能知道合适的石料该往哪里放。

老师以蛋糕为喻,讲解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内容以及三大原则,还送给我们十六字口诀:以动为心,先切动前,再切动后,先远后近,帮助我们快速掌握方法。

——张晶老师

“前日,校友问我:你们文学院的孩子要不要背《道德经》呀?

我笑道:虽然没有背过,但是许多句子已经是烂熟于心。天地不仁,上善若水;信言不美,大象无形;大道至简,道法自然……”

经过语法知识的理性思考之后,王玮老师的讲解又将我们带入一个灵性的世界。

开篇点题,王玮老师借由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巧妙地引出了所要讲的《道德经》。

不少人对于《道德经》的理解只停留于表面,如同一潭清水,只观其影。王玮老师却用生活情境导入,以时事热点为例,由表及里阐述了《道德经》的预见性思维。听完老师的讲解再俯身去看这蕴藏着道家文化的深潭,人影悠悠,水面倒映的是我们,水底藏着的是先贤的智慧。

——王玮老师

六位老师结束讲课后,马华祥教授依次对几位老师做出点评,充分肯定了各位老师的教学水平,从教学内容、讲课节奏、仪表仪态等各个方面指出老师们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一些建议。

马教授还表示,讲课需要“心中有课,心中装有学生”。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比拼,最终,苗民老师获得一等奖,王玮老师、张晶老师获得二等奖,王军老师、钱韧韧老师、倪思然老师获得三等奖。

第八届“精彩一堂课”竞赛到此顺利结束。本次比赛增强了青年教师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文学院整体教学水平进步。同时,参赛教师们精彩纷呈的授课也让在场学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