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华侨大学文学院“华学大讲堂”百场讲座向社会开放
作者:     时间:2014年12月11日     资料来源:      浏览次数:

季羡林、饶宗颐两位先生在国学界被称为“南饶北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受聘于华侨大学文学院名誉教授,提出“华学”理念和主张。饶宗颐先生作为倡导“华学”之第一人,对“华学”有如下阐述:“昔吾国学术界有‘国学’与‘汉学’之说,然‘国学’一辞非吾邦独有;‘汉学’又易与汉宋学之争蒙混。职是之故,宗颐乃有‘华学’之提倡。‘华学’者,吾中华民族之研究也。无论中西,无分古今,举凡一切涉及与吾中华民族文化有关之研究论述,均可纳入‘华学’。”

由是,“饶宗颐与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12月11日至12日在华侨大学召开,来自法国、美国、日本、韩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会。“第二届‘饶宗颐与华学’暨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成立十周年庆典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12月9日至10日在香港大学举行,来自海内外的130多位学者齐集香江,共同围绕学界泰斗、华侨大学文学院名誉教授饶宗颐的学术研究、华学等展开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2015年华侨大学与香港大学等将在香港联合举办“第三届饶宗颐与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饶宗颐先生百年寿辰庆典”。

为了弘扬饶宗颐先生倡导的“华学”理念和主张,加强我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在海内外传播中国语言文化,我们组织文学院教师申报并遴选“华学大讲堂”百场讲座,于2015年-2016年开设完毕,不定期公开出版《华学大讲堂学术报告集》。华大专场讲座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聆听,社会各界有意邀请专家讲学,请与我院院办联系。电话:0595-22693656。

附件:华侨大学文学院“华学大讲堂”选题(2015-2016)

                                  

华侨大学文学院

                                                         2014年12月4日

 

附件:华侨大学文学院“华学大讲堂”选题(2015-2016)

类别

姓名

职称

学历

讲座名称

讲座对象

语言类

孙汝建

教授

博士

“他”与“她”惹出的语言是非

本科、研究生、教师

句子研究的三个平面反思

本科、研究生、教师

王建设

教授

博士

《世说新语》的独特人文景观

本科、研究生、教师

闽南方言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承

本科、研究生、教师

索燕华

教授

本科

诗文朗诵艺术

本科、研究生、教师

口语表达艺术

本科、研究生、教师

 

副教授

博士

学古代汉语,培文化之根

本科、研究生、教师

永不言弃“语文”

本科、研究生、教师

朱媞媞

副教授

博士

母语方言对学生共同语学习的

影响及其对策

本科、研究生、教师

胡斌彬

副教授

博士

现代汉语认识情态标记的语义

语用功能及形成过程

研究生、教师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本科、研究生、教师

杜晓萍

讲师

博士

诗词格律

本科、研究生、教师

汉字的构造及文化内涵

本科、研究生、教师

朱晓雪

讲师

博士

出土文献的作用

本科、研究生、教师

甲骨文字趣谈

本科、研究生、教师

王跃龙

讲师

博士

怎样构建一个小型语料库

本科、研究生、教师

语序颠倒现象研究

本科、研究生、教师

袁碧霞

讲师

博士

方言与文化

本科、研究生、教师

语言调查与研究

本科、研究生、教师

吕晓玲

讲师

博士

近代泉州方言给予义动词的演变

本科、研究生、教师

泉州方言“会”与“得”之

交集及相关结构之嬗变

本科、研究生、教师

文学类

马华祥

教授

博士

如何鉴别明代传奇的声腔归属?

本科、研究生、教师

忠孝戏的感人力量及其生命力

本科、研究生、教师

 

教授

专科

歌词创作的原理和方法

本科、研究生、教师

刘文辉

教授

博士

这个时代,我们何以需要

高尚阅读

本科、研究生、教师

这个时代,我们到底需要

怎样的大学生活

本科、研究生、教师

庄伟杰

教授

博士

文学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本科、研究生、教师

人生与学问的三个关键词

本科、研究生、教师

  鸿

教授

硕士

唐代杜甫诗解析

本科、研究生、教师

唐诗的意境与哲学

本科、研究生、教师

新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能力建设

本科、研究生、教师

刘少勤

副教授

博士

朝东与朝西:鲁迅的两副面孔

研究生、教师

做梦与做文

本科

蔡志诚

副教授

博士

当代先锋小说的艺术探险

本科、研究生、教师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

本科、研究生、教师

田文兵

副教授

博士

莫言的文学经验与创作启示

本科、研究生、教师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理论建构

与问题

本科、研究生、教师

陈庆妃

副教授

博士

在读

马华文坛的副刊现象解读

本科、研究生、教师

新移民作家的回流与创作

本科、研究生、教师

 

副教授

博士

从课堂到田野:论研究视野与

方法

本科、研究生、教师

地域、民系与文学

—以闽南戏曲为例

本科、研究生、教师

张夏珍

讲师

博士

在读

一个内地人的台湾情结

本科、研究生、教师

吕赫若生平及思想

本科、研究生、教师

郑绍楠

讲师

博士

悲剧精神与文化性格

本科、研究生、教师

原始思维的现代意义

本科、研究生、教师

 

讲师

博士

西方文学的年龄观

本科、研究生、教师

水浒中的女性

本科、研究生、教师

马娟娟

讲师

硕士

网络与文学

本科、研究生、教师

海外华文文学的跨界传播

本科、研究生、教师

林小云

讲师

博士

左传“巫史交融”的叙事特征

本科、研究生、教师

吴越春秋与东汉今文经学

本科、研究生、教师

黄立一

讲师

博士在读

唐宋诗歌审美范型的演变

本科、研究生、教师

中国诗学流变论

——如何读古代诗词

本科、研究生、教师

谭艳红

讲师

博士在读

中西文化差异的最初表述

本科、研究生、教师

蒋晓光

讲师

博士

礼与先秦文学

本科、研究生、教师

高祖斩蛇起义故事发微

本科、研究生、教师

 

讲师

博士

忠贰之辩与夷夏之防—从刘伯温

背元投明的历史困境谈起

本科、研究生、教师

晚明“小品”作为审美范式之

建立

本科、研究生、教师

黄文虎

讲师

博士

美国汉学视野下的《金瓶梅》

研究

本科、研究生、教师

符号标出性与革命话语

本科、研究生、教师

欧阳

光明

讲师

博士

复杂文学场中的“寻根文学”

本科、研究生、教师

新移民文学的创作误区

本科、研究生、教师

倪思然

讲师

博士

战后台湾小说与电影中的民众

情结

本科、研究生、教师

大陆赴台女作家的创作特色

本科、研究生、教师

 

讲师

博士

日本诗人北村透谷和中国古典文学

本科、研究生、教师

北村透谷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情况

本科、研究生、教师

钱韧韧

讲师

博士

郭沫若与《女神》

本科、研究生、教师

穆旦:新诗与翻译

本科、研究生、教师

苏文健

讲师

博士

问题与方法: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

本科、研究生、教师

谱系、方法及问题:海外中国抒情传统

本科、研究生、教师

文化类

 

副教授

博士

中国电视新闻栏目跨境传播的受众接受

本科、研究生、教师

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体制创新

本科、研究生、教师

郭艳梅

副教授

本科

大学生微电影创作

本科、研究生、教师

媒体人该为观众提供什么样的

影视作品

本科、研究生、教师

 

讲师

硕士

华文媒体与软传播

本科、研究生、教师

软传播理论与渊源

本科、研究生、教师

张志坚

讲师

博士

两岸大众传播交流与两岸共同体建构

本科、研究生、教师

台湾传媒的新发展

本科、研究生、教师

陈辉兴

讲师

博士

中国公益广告运作模式

本科、研究生、教师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传播

本科、研究生、教师

刘向东

讲师

本科

中国当代审美经纬

本科、研究生、教师

图像风格漫谈

本科、研究生、教师

连子强

讲师

博士在读

媒介化社会与两岸民间传播

本科、研究生、教师

太阳花学运以来两岸局势与民间

交流的新格局

本科、研究生、教师

邹文兵

讲师

博士在读

品牌的致胜之道

本科、研究生、教师

广告传播模式的嬗变

本科、研究生、教师

马正恺

讲师

博士

资本主义与公共关系的因果联系

本科、研究生、教师

新闻学的未来走向何方

本科、研究生、教师

 

讲师

本科

摄影专题讲座“一点巴黎”

Un peu de Paris

本科、研究生、教师

 

讲师

硕士

广告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本科、研究生、教师

朱丹红

讲师

博士

青少年网络游戏的社会互动与

认同

本科、研究生、教师

华尔街舞台上的中国传媒企业

本科、研究生、教师

 

讲师

博士

广告创意及作品赏析

本科、研究生、教师

新媒体广告对人们生活影响

—以网络视频为例

本科、研究生、教师

谢佩芯

讲师

博士

生活和造形创意

本科、研究生、教师

符号思考美学

本科、研究生、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