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信息 >> 正文
领略方言的无穷魅力——吕晓玲博士谈《荔镜春》和《满天春》中的语法
作者:陆海曦     时间:2018年05月24日     资料来源:文学院团委      浏览次数:

5月23日晚,“华学大讲堂”第七十四讲于文学院二楼会议室举办,文学院吕晓玲博士带来题为“《荔镜记》和《满天春》中的语法”的讲座,文学院同学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吕晓玲介绍了方言的概念,否定那些认为方言不登大雅、粗俗低级的认知,并以著名主持人汪涵对方言的重视与保护为例强调了方言在当今社会的地位与重要性。吕晓玲认为,方言与普通话无高低贵贱之分,我们理应在努力学好普通话的同时重视对方言的传承。紧接着,围绕方言与民俗密不可分的关系,吕晓玲以“死”字的普通话发音与避讳说法、台湾婚俗和广州民俗的方言谐音、年画中的吉言谐音为例,多方面展现了方言发音变换的魅力所在;又引民俗称谓中的多种称呼变体和各样特殊亲属称谓、方言元素在人名中的运用以及丰富多样的民俗词语大大加深了同学们对方言的兴趣。

随后,吕晓玲以泉州方言为代表的明清戏文《荔镜记》与《满天春》为研究对象展开对近代闽南方言语法变化的阐述。据吕晓玲介绍,《荔镜记》作为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闽南方言文献,《满天春》作为用闽南方言写作的早期文学的罕见例证,两者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吕晓玲就明清泉腔戏文中较具代表性的“得”的非能性用法,讲解了“得”作为“获取”、“幸好”、“致使、使役”、“完成”之意在古今泉州方言中相应的语法含义及其在戏文中运用的比重变化,探讨了“得”字语法使用的大致演变过程。

至此,本次讲座落下帷幕。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对方言的运用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相信同学们能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重视民间文化中隐藏的文化珍宝,并将它们传承发扬下去。

学生认真聆听 (摄影/杨凯迪)

s

吕晓玲副教授的精彩解说(摄影/杨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