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信息 >> 正文
讲座丨王烨:郭沫若《北伐途次》的再探究
作者:     时间:2024年12月08日     资料来源:      浏览次数:

12月6日下午,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奖获得者王烨应邀来到华侨大学,在文学院二楼会议室开展以“再探《北伐途次》实现文史结合”为主题的讲座,讲座由田文兵老师主持,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本科生参加。讲座内容丰富,见解深刻,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王烨教授首先介绍了北伐战争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复杂意义。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推动的战争,其胜利促成了国民党南京政府的成立,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国共合作的失败、军事将领的争权夺利等。然而,北伐战争在推动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统一和富强的伟大愿望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对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讲座中,王烨教授深入分析了北伐战争相关的文学创作。北伐自传的兴起,反映了许多参与北伐的知识青年对这段经历的重视,他们认为这是对自己人生的重要纪念,也是对革命精神和意志的考验。同时,王烨教授还提到了一些北伐自传作品,如《北伐从军杂记》《从军北伐漫笔》《黄埔学史》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北伐的历程。

在探讨郭沫若的《北伐途次》时,王烨教授指出了其几个特点。首先,叙事不完整,只重点写了围攻武昌的部分;其次,揭示了攻取武昌城的真实历史,包括北伐军的不足以及城内出现的人道主义灾难。此外,教授还通过对纪德甫、刘玉春等人物的分析,展现了北伐战争中的复杂情况。

王烨教授强调,文史互动的研究方式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将历史语境具体化,从真实的历史细节和语境中还原文学创作的环境,同时要拓宽知识视野,从跨学科的角度汲取知识,将文学与史学、哲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教授建议同学们多读史学著作和相关文献资料,从原始史料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以实现文史的有机结合。

此次讲座的内容极为丰富,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带来了一场难得的学术盛宴。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对北伐战争及其文学书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讲座现场

主讲人王教授




初审 / 谢婉丽

钱张璐

陈芷柔

复审 / 赵越

终审 / 薛凯